欢迎光临华南城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华南城网首页 > 热点新闻事件> 新闻公告> 详情

双十一完胜黑五:中美新经济模式对决

来源:华南城网知商讯 发布时间:2014-12-04 14:22:59 打印

  【华南城网注】

  同样一个疯狂的年末大促,当美国黑色星期五数据出来后,中国媒体瞬间傲娇。跟中国双十一比起来,实在太“小而美”了。无论如何,黑五、双十一,都是值得分析、深思乃至反思的一刻。这一天创造的数据里,隐含着大国博弈的影子,也有全球互联网业未来演进的趋势变化,拉长周期看这一天,多年以后,也许它会成为一个路标。

\



  ShopperTrak统计,黑色星期五当天,全美几家大型传统商场销售额为91亿美元,核心网络平台零售总额23亿美元,共114亿美元。

  中国官方与行业机构没给出双十一当天零售业交易额。但阿里系的天猫淘宝未经审计的部分数据,已足以媲美了:天猫淘宝交易额为571亿人民币,约合93亿美元。

  就是说,全美大型电商平台总交易额,仅为阿里系的1/4;全美大型传统商场总交易额,落后阿里系2亿美元。

  京东、国美、苏宁、唯品会、聚美优品没公布最终交易额。粗略统计,它们整体贡献应该接近百亿。就是说,仅仅中国电商双十一,就完胜美国大型线上线下渠道商当日总交易额。

  不过,如果仅仅停留在交易额对比上,就有些可惜。在我眼中,这应该算得上中美新经济模式一次小规模集中对决,中国胜了美国。数据对比背后,能反映更多:

  双十一VS黑五:中美新经济模式一日对决

  1、中美新经济模式差异,中国互联网企业更“重”,更接地气,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撬动力量更大。

  中美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经济模式差异。美国确实拥有全球牛逼的互联网公司,一如谷歌、雅虎、苹果、亚马逊、eBay、脸谱、推特等等,但是,除了亚马逊、eBay、苹果之外,其他都更像是一个技术与工具的平台,对于实体经济的直接撬动上,还非常有限。

  而阿里系的天猫与淘宝们,京东们,它们对于实体经济的拉动要远过于美国同行。当然,中国也有工具性的平台,BAT里的腾讯与百度即是。不过两大巨头也在加速落地,构建庞大的O2O产业链。甚至连第二阵营的360、小米也已经推出了落地计划。

  这种模式差异背后,有线下线上生态体系的不同。你能看到,阿里平台的开放性,双十一整合的资源,几乎已经渗透到你能想到的所有领域。所以我说,黑色星期五、双十一是中美新经济模式的一次小规模集中对决。

  还有一个例子能反映模式差异。阿里IPO的效应,美国人反映前后差异一度呈冰火两重,有点前倨后恭,这说明它们对于中国互联网的认知度,还欠缺很多。单纯的数据比较,根本看不到阿里代表的中国新经济模式的真正力量。

  模式差异决定着商业化、变现通道的丰富与贫瘠。当你觉得阿里们已经无所不是的时候,其实就说明它已跟无数老百姓的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无法切割了。这不是工具化的互联网平台所能媲美的。

  2、中美零售业务向电商平台迁移的速度差异,中国变革更快。零售业与大众相关,活跃度能反映整体经济荣景,它们向线上迁移的速度有,体现出一种危机与变革意识。

  美国消费仍受困于经济疲弱,活力并未真正恢复。 美国零售协会上月30日发布数据说,2014年感恩节的黑五及周末,零售销售额同比下降11%,从上年574亿美元跌至509亿美元。

  我相信,中国实体零售增幅应该也不会太出色,但网络平台销售增幅惊人。天猫与淘宝如此体量,此次同比增幅高达57.7%。其他基数小的平台更是疯狂,都是3、4倍。

  而亚马逊、eBay同比增幅仅分别为24.2%和26.9%,考虑到体量差异,这增幅能说明,它们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吸纳效应、拉动能力还十分有限。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零售业已整体超越美国,而是说中国零售业危机意识更强,变革动力更足,线上迁移速度更快。对危机的适应,本身就是活力的反映。这里面有外部环境的挤压,也是阿里们15年来市场培育、生态构建的阶段性结果。

  3、中美互联网消费者网络行为习惯差异,中国消费者更喜欢买东西,美国人更喜欢社交、娱乐。这里有对移动时代的适应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这里有一组数据,能说明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全美黑五90多亿美元的交易额中,24.2%来自平板、智能手机终端。其中,平板占比15.6%,手机为8.6%。而在阿里巴巴571亿的数据中,来自移动端的占比是42.6%。

  中国是个全球手机制造大国,手机用户大国,但这并不能反映中美零售移动端贡献的真正原因。我认为,这里至少说明有两个方面:1、中国电商平台更能适应移动互联网趋势;2、中国网络消费者已经适应移动消费。

  这里面更有一种信任体系在。手机作为通话、社交、游戏工具很正常,频次更高,但要让手机变成一个消费门户,如果没有信任体系作为基础的话,它比当年PC购物都更加艰难,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事情。当然,它更不同于通话、社交、游戏,两者的安全感受完全不一行,从体验到形成消费决策,产生购买行为,这是一个惊人的一跳。背后当然有高度安全的支付平台的价值。

  移动端消费成为主流,也能反映出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正步入成熟。美国虽是互联网大国,基础服务更开放,但即便在许多核心城市的公共空间,覆盖效果也差强人意。而中国的基础设施属于后发,反而更有优势,虽然距离真正三网融合还很远,但就沿海以及内地一到三线城市市场来说,越来越成熟。

  4、更有容易被忽视的中美人口基数、制造业能力、线下资源的丰富度差异。

  这一重原因最为基础,却总是容易被人忽视。原因在于,过去几年的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电商业,有些被神话了。实际上,它依然建立在中国实体经济的基础上。

  如果没有10多亿的人口基数,如果没有庞大的制造业优势,也就是为全球供应无数商品的世界工厂角色,我绝对不会相信,中国能在15年内诞生一个万亿GMV体量的阿里。

  当一系列数据出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互联网业应该首先感激中国无数的百姓与实体经济。固然后者生存困难重重,但却是无数互联网企业的衣食父母。互联网企业那些所谓的流量背后,其实都建立在无数老百姓与无数中国制造企业的努力基础上。

  美国当然有3亿人口,不算少。但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限于成本要素、市场要素,它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高精密领域,并为此建立了一套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管控体系,往往打着知识产权的名义,行贸易保护之实。固然,美国吸引着全球各国商品的出口,但是,金融危机也改变着美国人寅吃卯粮的习惯,从而抑制了它的消费。

  这变相成就了一个消费化的中国。在贴近民生的制造业领域,中国如鱼得水,并在此基础上渗透高端制造业。这为阿里提供了丰富的线下资源。黑五、双十一的数据,正是这种基础条件的反映。

  可以这么说,只要你相信中国持续向前,不出现大波动,很大程度上,线下资源的挖掘,将决定着中国互联网未来超越美国的基础。它是阿里们未来持续成长的土壤。当平台规模达到更大一个台阶后,阿里们的生态体系会更丰富、更纵深,与中国百姓、中国国民经济捆绑更紧密。这同样不是骑士一样的谷歌、亚马逊、FB们所能媲美的。

  这正是我从黑五与双十一中感受到的中美新经济模式的差异。

  黑五、双十一数据背后的风险提醒

  黑五与双十一,发生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平均购买力超越美国之后,又恰逢阿里、京东、聚美优品集中挂牌美国资本市场的第一个年末,上述数据对比,一定会在美国产业界甚至政经领域引发一种谨慎。

  这种谨慎,我相信会在微观的产业竞争力得以体现,或许以贸易保护主义,或许以直接的商战方式。阿里们在国际市场面临的非市场化竞争因素,或许会慢慢显露。

  你看,就在昨天,美国零售商已表达了对于阿里的担心。《路透社》报道说,百思买、Target、杰西潘尼等企业组成的零售贸易联盟 (Alliance for Main Street Fairness),在周末的电视、广播广告中,要求美国国会取消对阿里等网上零售商的特别税收优惠,否则异军突起的阿里,恐怕将使当地零售商“全军覆没”。

  这广告用意已经非常明显。对于阿里影响力的认知差异,反映出美国产业对于中国互联网业的傲慢与偏见。阿里平台交易额,超越了亚马逊、eBay的总和。美国同行一定会慢慢演变为一种焦虑,对抗、排斥,不排除浮现出集体阻击、商战、诉讼的苗头。

  IPO前一年,阿里遭遇美国质疑多多。资本市场虽然逐渐在适应它的存在,但竞争对手们不可能甘于现状。阿里面临更多场外挑战。在我看来,这也是马云为什么今年将“国际化”提高到战略层面的原因,除了中国市场增长不可能一直狂飙突进外,如何消除海外疑虑,增强信任,构建良性竞争的商业环境,恐怕也是他内心考虑的重要课题。

  在我看来,短期内,阿里过于渲染海外布局有可能是双刃剑。我的体会是,它应该更多切入基础设施,构建长期的海外生态体系,捆绑更多利益相关方,而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的速卖通 (Aliexpress)规模,不能为单纯的海外直接交易额与营收限制,否则,阿里可能会更快引发商业风险。

  当然,即便是未来更长时间,我相信,中国市场将依然是阿里布局的重心。过去两年,阿里做了许多加法,但是整合效应还需要继续释放,阿里应该进一步走出规模、数量的增长,追求有质量的内生增长。

  而且,中国电商业依然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最近《福布斯》针对中国电商的数据提出了一些怀疑。过往多年,电商数据确实充满诡异。这里面有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信心不足的问题,更事关一个产业持续构建的信任体系。

  此外,尽管双十一大胜黑五,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零售业整体战胜了美国,其实差距依然很大。只是说,互联网力量已经成为中国超越的关键力量。

  无论如何,黑五、双十一,都是值得分析、深思乃至反思的一刻。这一天创造的数据里,隐含着大国博弈的影子,也有全球互联网业未来演进的趋势变化,拉长周期看这一天,多年以后,也许它会成为一个路标。

责任编辑:Jackie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南城网及其关联网站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华南城网(www.csc86.com)”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焦点资讯

更多>

重磅专题

华南城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