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城网讯】社区电商O2O被很多人视为趋势,用户的购买渐渐从线下往线上走,并且相信这个领域将会起来一个甚至多个巨大平台,但最终谁能够做大,这依然是个悬念。
现在还没有任何一家社区电商平台可以称自己已彻底跑通、找到一种模式可快速规模化,大家都还在摸索。在业内也有很多讨论的角度。
首先是要不要烧钱?怎么烧?
社区便利店O2O比想像中要难做很多。
首先是怎么样规范化和标准化商家的服务,很多商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一些人甚至还不会用电脑,怎么样在可控成本的情况下,调动商家的积极性,确保服务质量,确保送货时间、送货率,这依然是个挑战。
其次是这个市场的业态复杂,既包括了商超、百货、夫妻便利店、生鲜水果店平台,也包含了网上电商平台和一些到家服务平台等。在这个游戏系统里,各种各样的角色彼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竞合关系?谁能做大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还不是特别清晰。
之前在O2O领域烧钱烧得最厉害的是打车应用。它有一个前提是服务已经非常标准了,就是把乘客从一个点准确地顺利地送到另一个点。
同时行业内的竞争规则也很明确。比拼的就是谁能够控制更多的司机、拉来更多订单。而对投资人来说,他们的决策依据也比较明朗,看一堆创业者PK,然后挑第一名,挑第二名,PK游戏从开始到结束,可能也就两年。
我觉得便利店O2O行业的PK游戏会持续更久时间。
资本若选择进入便利店O2O行业,相对会更谨慎一些,会等看明白了再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创业者,如果过早走补贴走烧钱路线,可能不是很好,但一点都不补贴,又有被甩开的风险。
这决定了要不要烧钱、何时烧钱,如何烧钱是一门学问。
其次,人海战术要不要?
我们现在做的有米有平台,是一个定位于社区便利店领域的电商O2O垂直项目。便利店O2O行业表面上看起来挺简单的,用户端一个APP,商户端一个APP,用户在平台上下单,商家接到通知,然后送货上门。
中国现在的人力成本其实挺贵的,我们很多竞争对手都跑到社区发礼品做活动,疯狂地搞地推,这个方法可能在一两个驻点有用,但北京社区几千个、上万个,都靠人海战术去推现实吗?
我现在做有米有,遵循的是早年我在Facebook时候用的战术,用一些系统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帮助我们大约节约了五六倍的成本。
在做社区推广时,我们会先测试各种各样的推广手段,包括发传单、发礼品、BD驻店拉用户等等,很多形式我们都会先去尝试一遍,比如我们只做一个小区,去测算这个小区投入多少人力和资源,能够带来多少订单、用户和商家,收集好相关数据,然后比较各种推广方法,最后找到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法,去进行规模化的市场推广,这是我们与那些喜欢搞人海战术的传统公司最不一样的地方。
目前从效果上来看,我们的业绩发展非常不错,过去三、四个月,每个月的订单量都是基本都翻三倍增长,我们这种业绩数据很真实,不会为了迎合投资人或赢取潜在投资,而选择去刷单造假。
我们公司的技术基因比较强,我们也会通过一些技术工具来提高管理效率,这也能节省部分成本。
我们也不打算给BD团队天天打鸡血,希望能用一些更聪明的方法激发大家。
我们开发了一套BD工具,公司总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这套工具与各个BD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每天可实时监控BD拓展、商户维护情况,商户的订单交易和用户使用记录都会即时在后台显示出来。有了这套工具,BD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公司开会,或往返公司和商家之间,他们可以花大部分的时间在外面跑业务,我们的BD一周只开一次会。
这套工具里还有个BD业务排行榜,每个BD都可以看到自己在整个团队中所处的业绩排名,年轻人其实都很要强和上进,这种形式也会自发地激励大家去努力提升业绩,而不需要天天去喊口号,去打鸡血。
我们不需要把人当做一个机器,或当成一种没有感情的工具,去进行军事化管理。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自尊和自主性,那种并不安于拿底薪的员工,可能待一段时间,业绩太差,会觉得不好意思,自己就离开了。
最后,流量思维在社区电商O2O行得通吗?
现在有几家正在抢生活到家服务的入口,像京东到家,58到家。它们已经有这些用户了,于是开始尝试能否将用户分到这儿去,分到那儿去。
但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后面的服务环节,这些流量平台有没有办法把控?
还有一种“流量思维”更加不靠谱。
就是通过砸一笔钱换一批用户,然后靠此吸引到投资,再砸下一个,这种战略是不可能有持续效益的。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竞争对手,花5块钱只达到我们花1块钱的效果。更有甚者干脆烧大量的钱在刷单上面。
每个垂直行业都有它的特殊性,这些事情不管谁去解决它,都得要耐下心,弯下身子,去干脏活,干累活,把这些细节做到位,然后慢慢才能赢得用户认可。
目前很难判断到底谁会成为到家服务入口的人,但最终能做成流量入口,或做成生活服务入口这个平台,肯定是要对各个服务的体验,有足够的把控能力。大家都看到了一座山峰,有很多人从各个路径往上爬,谁第一个能爬上去,现在很难说,但一定有人能爬上去。
大家会有很多畅想,希望它最终变成一个生活到家服务类的入口,可能变成一个零售商平台,也有可能变成一个金融公司。但是眼下,我们需要先能看把看得见的垂直社区便利店这个服务做好,否则就都是空中楼阁。
责任编辑:Sup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