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南城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华南城网首页 > 热点新闻事件> 新闻公告> 详情

O2O边烧钱边死亡 资本烧出伪需求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8-07 11:55:33 打印

标签: O2O 伪需求 烧钱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份“O2O死亡名单”显示,近年来已有多个O2O项目死亡,涉及16个领域,仅餐饮外卖领域就多达十几个企业。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个O2O项目的死亡有多种原因,服务不到位是关键;另外,资本过热也影响到O2O发展,很多用户需求是“烧钱”烧出来的,到今年下半年,会有更多的O2O项目死掉。
 
  现状:高死亡率和“烧钱”同行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走热,各种O2O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最近,O2O项目不断夭折的消息给其前景蒙上一层阴影。网络上流传的一份O2O项目死亡名单上显示,近年来,汽车、社区、旅游、教育等16个领域的多个O2O项目关门大吉,仅外卖餐饮O2O项目倒闭的就有十几个。
 
  虽然O2O项目死亡数量如此之高,但是仍挡不住企业入局的步伐,甚至和O2O关联性并不那么强烈的企业,也要试一把。去年,在酒仙网的O2O项目酒快到落地后,白酒营销专家李红君就指出,酒快到跟O2O没有半毛钱关系,“酒企核心服务不是什么送酒,本末倒置了。”
 
  勇于尝试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O2O 项目的青睐。年内,中国单笔股权融资最大金额花落滴滴快的,融资额超20亿美元。就在前一天,爱回收、好厨师等多家O2O企业公布了最新一轮融资情况,融资金额都上亿元。
 
  除了高融资、高死亡率,O2O项目还有一个标签,那就是“烧钱。据外媒报道,5日,网络上流出的多张内部财务文件截图显示,自2012年以来,Uber正在严重亏损的状态下运营,仅2014年上半年亏损超过1.6亿美元。
 
  外卖领域,美团外卖、饿了么的“烧钱大战”也持续了很久,仍未分出胜负。恰恰相反,不断入局的新竞争对手或将“烧钱大战”时间无限后延。如最近,互联网巨头百度也悄然推出了百度外卖。
 
  分析:服务跟不上或是死亡关键原因
 
  至于O2O项目的死亡原因,到家美食会副总裁魏刚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表示,创业成功本来就是一件概率特别低的事情,另成资本市场的过度火热导致了O2O市场的扭曲。“当然,最本质的还是服务跟不上。”
 
  据了解,现在很多O2O项目无法做到服务统一。酒快到成立初期主打“9分钟送到”,但是随后,多家媒体通过测试,酒快到“9分钟送到”多为“空中楼阁”,难以实现。现在已改为“19分钟送到”。
 
  经常叫餐饮外卖的武女士则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叫外卖也要看运气,“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上叫餐,有时30分钟就能送到,而有时超过1小时才可以。”
 
  除了服务质量,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认为,O2O项目创业门槛低导致了它的高死亡率,“这颇有原来千团大战的态势。”
 
  亿欧网创始人、O2O行业分析师黄渊普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现在不少O2O项目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容易遭到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打压。风险投资机构五岳天下合伙人蒋毅威也认为,O2O项目同质化严重,“在O2O领域,往往会出现重复创业的行为——死掉了,再投入一个新项目。”
 
  从运营的角度上看,魏刚认为,O2O和很多行业不同,它边际成本并不为零,即便是企业规模做到很大,有些成本仍然是固定支出,“很多企业没有核算这部分成本,导致资金链断掉。”
 
  “O2O部分用户需求是‘烧钱’烧出的伪需求”
 
  虽然“躺下”的比“站着”的多,但是对于O2O未来的发展趋势,多位业内人士仍然看好。
 
  李易认为,一些地域性的或细分垂直的O2O项目市场可能做不到全国范围,但仍会存活下来,因为确实解决了部分人的需求。黄渊普认为,下半年,会有更多的O2O项目死掉,但这可能是良性的优胜劣汰,只要整体行业是在健康向上的发展,就一定会有企业脱颖而出。
 
  不过,黄渊普也承认,部分O2O项目是伪需求,衡量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提高了行业效率,降低了成本。
 
  魏刚也认为,部分用户需求是因为资本过热,企业“烧钱”烧出来的伪需求,“如一些生鲜O2O项目,其服务价格完全不能支撑这种业务模型。”
 
  也有业内人士对O2O前景担忧,昨日,上海万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鲁振旺在微博上表示,到家服务O2O这头猪,风快吹不动了,只剩下家教、干洗、家政等,其他的到家服务估计都要摔死了。

责任编辑:Superman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南城网及其关联网站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华南城网(www.csc86.com)”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焦点资讯

更多>

重磅专题

华南城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