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南城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华南城网首页 > 热点新闻事件> 新闻公告> 详情

创投圈数据造假俯拾即是:京东也不幸免

来源:法治周末 发布时间:2015-12-02 09:36:58 打印

  在中国的创业大浪潮之下,一家创业公司怎样才能崭露头角?

  在创业圈摸爬滚打过的张欢(化名),给出了惊人的答案——数据造假。

  实际上,这个在外界看来匪夷所思的答案,在创投圈内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当前创业数据造假已成常态,投资史上20年未见。”赛富基金创始首席合伙人阎焱近日在有关论坛上如是直言。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有人说,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制造噱头是不可或缺的。而当下创业圈的部分“弄潮儿”似乎也以行动实践着这个观点:

  之前窝窝团、京东被曝夸大融资,近来一亩田又被曝数据造假、饿了么被质疑融资夸大……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两个制造噱头的创投圈“匹诺曹”。

  在中国的创业圈,拒绝进行数据造假,不行吗?至少在张欢看来,想“独善其身”还是很难的。

  圈子·门道

  1.8米的个头,浓眉大眼,再加上还算不错的家底,在外人眼中,29岁的张欢算得上一个“高富帅”。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享受父母所打造的物质生活,一直有自己“闯一番事业”的想法,为此他和朋友在两年前一起合作创业,踏入了创业圈。

  “应该说现在这个时代是创业的最好时代。”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各种新兴创业公司的“骄人”成绩,一度让张欢对创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然而,直到真正涉足这一领域,他才了解到众多外人难以知晓的“门道”。

  数据造假正是这其中最为普遍的一个。

  “数据造假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创业公司虚报融资金额。”先后在几家创业公司就职过的“80后”北京小伙子张晨同样“深谙此道”。

  张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创业公司要想长久发展,最初的起步阶段最为重要,而这自然就需要得到大量的投资和关注度。

  “虚报融资额度,恰恰能达到这一目的。”张晨坦言,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8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存在虚报融资金额的情况。

  同样在创业圈打拼多年的业内人士蔡小飞向法治周末记者进一步解释称,创业公司利用虚报的高额融资来证明业界对其关注度和大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意在打消一些投资者的顾虑,吸引投资,而虚假的高额融资也能加大创业公司与投资方谈判的筹码。

  此外,蔡小飞强调,创业公司虚报高额融资,也是为了“唬”住竞争对手,力图在同行业内提升地位与知名度,为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也有资本进行宣传和招纳人才。

  企业虚报融资额的情况越来越浮夸。

  据张晨介绍,有些企业明明只融了100万元,却对外宣称融了500万元;明明融的是人民币,却宣称是美元;还有不少企业将根据业绩情况分阶段到位的投资额变成一次性融资额来“充数”……

  蔡小飞也直言,企业的“胆子”越来越大,从最初将190万元说成是200万元这种“抹去零头凑个整”,到后来的金额翻数倍虚报,还有的企业甚至将企业的估值作为融资额来虚假宣传。

  圈内·博弈

  谈及数据造假,张欢频频摇头苦笑。

  “其实对于虚报融资额,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也许是觉得这一话题过于“沉重”,张欢用套用广告词的方式向法治周末记者讲述了自己和朋友虚报融资金额的经历。

  由于朋友有资源,张欢和朋友的创业公司主打的是线上与线下并行的特色茶饮品与茶具销售。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冷门行业,却遗憾地发现,这一领域早已有多家创业公司涉足。

  “怎样才能从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创意,宣传推广和操作团队也非常重要,但这些都需要钱。”

  张欢和朋友最初投入的启动资金很快便所剩无几,为了尽快拉到投资,除了不断做好产品和网络宣传外,他们制作了企业BP(商业计划书)并通过网络、中关村(11.43, -0.04, -0.35%)融资创业平台等向众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毛遂自荐”。

  相比创业浪潮中很多因为没有得到投资而“胎死腹中”的公司,张欢他们还算幸运,最终得到了两家投资机构共120万元的投资款。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型创业公司,当时的这笔融资款已经算是“巨款”,但一些规模相当的竞争对手公布的融资数据却着实令张欢吓了一跳。

  “有些甚至还没有实际产品而只有初级方案的公司竟号称融到了近千万元的投资,理论上来说没有投资机构或投资人会如此冒险。”张欢断定,这其中一定存在“水分”。而他深知,这种虚假的成绩,将给其他公司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

  “就像你去挑狗,在一群同类的狗中,肯定会挑蹦得最欢、叫得最响的那只。”张欢笑言,这个例子可能不算恰当,但创业公司为什么要公布自己的融资数据,道理就是如此。

  “其实当前并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对创业公司公布融资金额作出具体要求,公司公布数据都是自愿的,也必然是有目的的。”张欢表示,为了融资和公关效果,有些初始企业把数据做得很好看,一方面是误导消费者,一方面是误导投资人。

  同时,这个好看的数据也会动摇其他同行公司员工的“军心”。张欢发现,公司里有员工在私下搜索这类公司的招聘信息。

  张欢清楚地知道,创业公司招揽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就是公司前景要好,如果公司未来做大,这些老员工就是公司的元老甚至股东,员工都希望待在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而公司融资额就是实力的体现,一般员工很难去判断真伪”。

  圈外·助推

  虽然自己的企业已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投资额,但这一数字显然很难在众多创业公司中“出彩”,是否应该同样虚报数字,这一问题让张欢和朋友出现了分歧。

  张欢觉得创业公司更需要的是产品和创意,没必要对外公布甚至去和谁攀比融资,研发好的产品,最终靠市场来获取更大的发展才是出路。

  但朋友不仅主张应该对公司融资额进行宣传,而且要将数字“放大”,这样不仅能和对手旗鼓相当,同时便于赢得更多的关注,借机招揽人才。

  真实的投资金额除了被投企业外,另一个知晓真相的就是投资方。张欢极力反对虚报的原因也是怕被投资方知晓并“点破”,到那时恐怕企业“会死得很惨”。

  不过,在“谨慎”咨询了投资方后,却意外地发现对方对虚报之事不置可否,更令张欢意外的是投资机构的一番言论,“很多企业都是这么做的”,张欢在那时才真正了解了这个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张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相较于投资方对企业虚报融资的“默许”,有些投资机构甚至会主动“鼓动”投资方虚报。

  “创业者与投资方实际上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张晨指出,所投资的企业有着不错的融资金额,不但能吸引到更多用户,同时投资方也能借“眼光独到”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更为重要的是,高额的融资会助推带动下一轮创业估值的提升,估值越高,投资人越容易找到下一个“接盘侠”,获得更高的溢价回报。

  不过,蔡小飞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随着虚报融资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在有经验的投资公司都不会以创业公司提交的融资额为参考,他们在投资前会要求公司提交内部的财务报表及销售业绩予以考察。

  “虚报融资额更多是企业为了自我营销和打压竞争对手。”蔡小飞直言,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一家虚报,别家就会效仿,不管这种做法是否是被迫的,最后只会导致行业内泡沫越吹越大,受害的将是整个创投领域。

  企业·沦陷

  “或许是我们的公司太小了,人家根本不屑靠我们来‘出名’,所以怎么玩都无所谓。”对于投资方的默许态度,张欢如此解释。

  由于当时恰逢公司要招人,为了以融资额作为一个“卖点”,张欢最终向朋友妥协,在宣传中将公司的融资额“涨”到了250万元。

  “像我们这种小创业公司是很难引起有影响力的媒体来关注和报道的。”张欢找到那些专门为创业公司进行宣传的传播平台和网络自媒体,通过它们对公司进行了宣传推广。

  “这种平台现在有很多,它们一般需要公司上交通稿及资料,而它们往往对具体数字的审核不会太严,尤其是一些融资数额并不大的公司。”张欢说。

  张欢当时的“妥协”,是建立在虚报融资额只能对外、绝不对内的条件下。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张欢从一个同样搞创业的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个鲜活事例。

  一家经过两轮投资,已经初具规模的创业公司,为了吸引更大的投资,对外宣称的融资额超过了实际融资的3倍之多,而真实的融资数字,只有公司的创办者和参与投资的投资机构知晓。

  由于并非入账大量资金,公司没能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利润与以前相当,员工的薪酬自然无法提升,宣称高额融资却没有实际改变,一些员工开始怀疑老板私吞了部分投资款,进而企业内部出现信任危机,最终引发“离职潮”,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融资额决定着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对于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来说,初始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极为重要,如果他们不能知晓真实的融资数据,对企业也许是毁灭性的。”张欢觉得,除了怀疑老板“吞款”外,员工误以为公司获得高额融资更可能令他们失去拼搏心,使企业未来的发展堪忧。

  谈起虚报融资,张欢总是笑言自己的企业根本“够不上格”,因为有太多知名的公司都曾被曝身陷造假风波。

  据媒体报道,2011年4月,窝窝团对外宣称获得两亿美元融资;2014年5月21日,CEO徐茂栋证实,窝窝团原股东再次注资5000万美元。

  但在其后被曝光的招股书显示,窝窝商城在2011年4月A轮融资金额为5500万美元,而2014年5月并没有融资交易,只是在9月得到一笔2680万美元的股东借款,借款方主要为徐茂栋本人。

  5500万美元鼓吹成两亿美元,窝窝团虚报融资额事件使其深陷舆论漩涡,虽然最终在2015年4月成功于美国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上市,但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

  京东也曾“身陷其中”

  据媒体报道,2011年4月1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发微博称京东商场已完成C轮融资,金额总计15亿美元,其中11亿美元已到账。

  但在其2014年1月30日提交的招股书168页却有记录显示,2011年,京东共进行了3次融资:4月,获DST3.14亿美元投资;6月,又分别获DST两亿美元、2.32亿美元投资。同月,京东获得6家机构同时注资,金额为2.15亿美元。

  3次融资金额相加仅为9.61亿美元,与此前宣称的15亿美元还相差5.39亿美元。

  业界·亮剑

  虚报融资额虽然已成业内“潜规则”,但还是有“大佬”敢于对其“亮剑”。

  2015年2月22日上午,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通过新浪微博发起倡议,号召创投界的朋友一起来消除虚报投资额的现象。

  他在微博中称:别的我不敢说,但我会精确知道真格所投公司的融资额。我要求这些公司要么不报融资消息,要报就要报真实数字,否则我会在微博里“不小心”透露我所知道的真相。

  徐小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之所以要“挑战这一行业风气”,是因为这种做法会对中国刚刚起步的创投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

  徐小平将创业公司虚报融资的行为比作“自杀性作假”,他曾知道一家创业公司,在没有得到一分钱融资的情况下,竟对外宣布已得到了某投资人的亿元投资。结果适得其反,其他投资机构看到其已经融资过亿,并未投资,最终这家公司托欠供货商的钱,倒闭收场。

  “虚报融资将自身企业的价值拔高得过于夸张,而创业公司本身的业务或产品不行,也很难继续新一轮的融资。”张晨曾见过不少创业公司最终因此倒闭,这些公司在B轮或C轮融资中被淘汰。

  张欢和朋友的公司最终因为货源、销售渠道等问题于今年3月关闭,虽然公司关停与曾经的虚报融资额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张欢已经预料到,如果公司未来发展下去,在融资方面,只能是“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

  他解释说,第一次融资我们对外虚报了130万元,为了圆谎,下一次我们即便真的融到了130万元投资款,也只能是在第一次虚报的基数上再加130万元,“底数就是虚的,后续的数字只会越来越虚”。

  其实虚报融资额并非无法揭秘,蔡小飞指出,创业企业一旦做大,准备上市,尤其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市,IPO招股书中就会披露出企业曾经真实的融资数据。

  法治周末记者也注意到,像京东、窝窝团等也都是由招股书被曝出存在虚假融资的现象。

  “所以虚报融资额在当下虽仍然普遍,但相较前些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收敛。”蔡小飞表示,“大佬”们的呼吁加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造假被媒体曝光,也令一些企业担心未来一旦上市,陈年数据造假被揪出,会令企业“跌”得更惨。

责任编辑:liding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南城网及其关联网站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前必须经本网站同意并注明“来源:华南城网(www.csc86.com)”方可进行转载使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焦点资讯

更多>

重磅专题

华南城逛市场